目前分類:珍愛生命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元鐸顧問有限公司 出品

17034935.png

圖片資料:交通安全入口網

騎車或開車時,一聽到救護車警報聲由遠而近駛來,多數人第一反應會先禮讓救護車,只是在人車川流的城市道路,要怎麼正確禮讓才能讓救護車順利通過,同時確保自身的行車安全,其實是有秘訣的!

不讓道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救護車的主要任務是將傷病患或醫療器官等運送到醫院,因為牽涉到生命救援,所以分秒必爭,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的規定,「救護車、消防車、警備車及工程救險車執行任務時,得不受行車速度之限制,且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

若是車輛未禮讓值勤中的救護車、消防車、警備車等通行,就可能被開罰3600 元外加吊銷駕照;假使緊跟在後利用其「開道」的情形,同樣會處以600-1800元的罰鍰;若因妨礙救護車通行而致人死傷,罰鍰最高可加重至9萬元。相關規定都以聽到「警號」後成立,所以救護車不是在執行任務時,就不用特意讓道,維持一般的交通秩序即可

在各種不同的道路上,該如何正確地禮讓救護車? 

  • 在慢車道17050596.png

    圖片資料:交通安全入口網

    機車、自行車,甚至是行人因為佔據路面體積相對小、機動性高,所以在單行巷弄或街路的避讓原則是「統一靠往道路右側適當地點」。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Graey 2022-11-25

隨著台灣單身人口漸增、現代人晚婚或不婚不生衍伸出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0年底的最新數據,臺灣獨居戶數量已達313萬,幾乎每三戶就有一戶,佔比高達34.8%。

abcd.png

圖片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無論老中青,誰都可能面臨獨居

獨居不限年齡,我們都可能會要面對,對年輕族群來說,原因可能來自就學、工作等現實因素,亦或是單身、愛好自由等個人考量,促使家中長輩需面臨老年的獨居生活。隨著子女離家,伴侶也可能因離婚或去世而分離,空巢期的父母除了擔憂自己日益衰老的健康問題,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也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雖說子女或親友能偶爾作伴,但因為害怕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敢打擾子女的生活,就算有再多的無奈或不便也難以表達,只能自己承受、無人分憂。

被遺忘的臨終,比獨居還要難熬

衰老的力不從心與對「孤老」的恐懼,都是年長者難以言說的感傷,身邊的朋友也隨著年齡增長一個個離去,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無人可以分擔,更常是造成老年憂鬱或失智的原因。而比起獨居,「孤獨老死」和「被人遺忘」才是人們畏懼一個人住的主因。我們常能在相關報導看到蝸居在簡陋居所、疾病纏身的獨居長輩,因為各種原因少了家人陪伴,年邁的他們是那樣的孤立無援,面對什麼也留不住的感嘆,只能無力掙扎,也無從抵抗,就像是被社會落下、徹底遺忘一樣,只能看著時光日復一日,沈淪於孑然一身的絕望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unsplash_工作區域 1.png

圖片資料: 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陳奐如 2022/ 10/31

 有研究指出孩子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恐懼是大於悲傷的,但是當我還是個孩子,第一次面對親人死亡時,除了恐懼以外,我更是感到迷惘,當聽到「外公走了」這四個字,對當時的我來說很難理解,我幾乎是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通知的,我也不知道他生了這麼重的病,一切都十分的不真實,不知道要如何去理解死亡這件事。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外公過世幾年後,某天放學我回到家馬上就被帶去醫院,是爺爺住院了,情況非常不樂觀。那一個月左右,我們從一般病房換到了加護,我每天下課就是去醫院,或是聽其他去醫院的家人說發生了什麼事、需要做什麼事、要準備什麼東西,一直忙碌到爺爺移至安寧病房,在安寧病房靜靜的陪伴爺爺,直到某天半夜的一通電話,告知我們爺爺走了我們從醫院一路陪著爺爺的遺體到殯儀館,夜裡看著他進到冷冰冰的櫃子,白天在火熱的爐子外等著為他撿骨,這些都是外公過世時我未曾參與過的。到那時我才真的明白什麼是死亡、什麼是悲傷,不只是一瞬間、一通電話的不知所措,而是一個過程,這個陪伴爺爺治療與安寧的過程給了我時間去理解即將到來的離別,而送別的過程更像是要我接受悲傷的儀式。

 

從小母親並不會避諱與我談論死亡,但可能因為她工作是護士的關係,常與我分享的生死往往是陌生人的,聽到只覺得他們很可憐,但我並不能完全理解死亡是什麼,更別說要去面對,再多的故事都不如一次親身的經歷。母親給了我很好的知識基礎,但在爺爺住院期間,我父母是想過不要讓我參與的,這就是臺灣的傳統教育模式,長輩很難開口跟晚輩討論生死,特別是關乎親人的事,所以在我更小的時候,面對外公從癌症到過世我全程都不知情,以至於發生了我只感到陌生無措,。傳統價值觀總在無形之中要我們「若不知如何開口,就別開口;不知怎麼教,就別教。」但這樣真的好嗎?哪怕是成年人面對未知事物也會感到恐懼,更何況是一個孩子?而我們錯失了給孩子教育的機會,卻要他們在成年後自行學會,是否太不公平了?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