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安寧相關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元鐸顧問有限公司 出品

113_0131_unsplash_03.jpg

「緩和療護」在過去大多被視為重症末期用於減輕病人疼痛與不適感的醫療方式,不過近年緩和療護更積極地在罹病時的任何階段做即時地介入與關懷,不僅提供患者更全面性的照護,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重拾對生命的自主性。

什麼是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所發布的定義,「緩和療護」主要是照護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和其家屬,透過多個醫療專科團隊合作會診,針對病人因疾病所承受的身、心、靈的痛苦,即早介入進行適當處置,且能與其他治癒性的醫療同時進行,例如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常因為化療藥物感到噁心不適,緩和療護醫生可以協助減輕此副作用。

安寧五全_-01.jpg

緩和療護以「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和全社區」的五全照護,來達成維護病人及家屬生活品質的首要目標。

 

緩和療護的適用對象和時機

緩和療護最初是提供給癌症末期病人,但現今涵蓋對象已擴大到非癌症和末期以外的病人,包括像罹患愛滋病、肝臟或腎臟衰竭、神經系統 (如: 帕金森氏症、中風等)等疾病,或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患者,都能在早期接受診斷時,或進行治癒性醫療、後續追蹤期間、疾病末期等任何一個階段,接受緩和醫療團隊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社工等的協助,溝通出最符合患者希望的療護方法,換言之,緩和療護是將患者的意願納為最優先考量,醫護團隊和家人則是給予全然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鐸股份有限公司 出品

113_0131_unsplash_02.jpg

圖片資料: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什麼是善終?根據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博士的研究,台灣人對於善終的認知有三種層面:身體平安、心裡平安和思想平安。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臨終前能夠保有尊嚴、身體無病痛,同時回到熟悉的家中或是充滿回憶的地方,在至親好友的陪伴下圓滿一生。其實善終並沒有一套制式標準,對每一個人而言面臨生命盡頭時能獲得內心平靜,就是最好的狀態。

 

善終和歹終並非命中註定

那麼什麼是歹終?可能心中充滿著痛苦、不甘心和怨恨,也因為這樣的離開讓家屬陷入無盡的悔憾與難以平復的傷痛和憂鬱之中。

在講求尊重病人自主權的現今醫療體系,臨終與死亡型態的決定權其實是掌握在自己和家人手上,正因為人生的畢業典禮無法事先預演,唯有提早了解為自己選擇臨終時的醫療措施、交代好遺囑安排以及希望的喪葬儀式等,才能完成生命旅途最後的圓滿告別。

 

聊出臨終計畫  勝過來不及說再見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Paula Pan 2022/11/07

隨著安寧療護近幾年的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在罹患重病甚至面臨人生終點前,依然能夠選擇有尊嚴和平靜的方式來走過。從健保署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台使用安寧療護服務的人數約6萬3千人,相較2017年增加了2萬多人,其中「安寧病房」是最廣為人知的方式之一。

入住安寧病房所需條件

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為末期病患,目前包含5大類:

1. 癌症末期病人

2. 末期運動神經元病人

3. 經診斷為下列疾病末期狀態者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其他腦變質
·心臟衰竭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L.C.Chang /Pin-Hsuan Liu 2022-10-26

你是否曾想過預約死亡前的人生?人生的旅程,無常即是日常。臺灣在民國 99 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保障末期病人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離開,又在民國 108 年,通過全亞洲第一部以病人自主權為名的專法,也就是「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民眾在還有能力做出選擇時,預定人生的終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為尊重病人之醫療意願及選擇而設,但兩者其實有很多的不同,就讓我們好好來認識這兩條法規的差異。

 

一、臨床條件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保障民眾對於病情、醫療選項之成效與風險有知情的權利,若民眾在未來碰到以下情況時,醫療人員將會執行民眾所做的預立醫療決定:

  • 末期病人
  • 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 永久植物人狀態
  • 極重度失智
  •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pexels-vidal-balielo-jr-3376799.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而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相比,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涵蓋範圍較小,它僅有保障「末期病人」可以立意願書,來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作維生醫療抉擇,安寧緩和醫療指的是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而維生醫療則包含心肺復甦、機械式維生系統、抗生素等等延長病人生命之必要醫療措施。

 

二、法律保障程序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Paula Pan 2022/ 10/24

 

當我們處在健康無虞時,很難想像瀕死之際,但如同提前規劃行程才能從容不迫,若在抵達人生終點站前,預先為自己做好醫療選擇,當那一天來臨時,能延續個人意願無憾地離開,是身為人的權利與幸福吧!

 

在人生的最後一刻 為自己作主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實施保障病人有知情、選擇和決策的權利,並賦予「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經專業醫療團隊諮詢後,書面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保障自己未來若符合特定臨床情境時,有醫療的自主選擇權與尊嚴善終決定。

 

什麼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與「預立醫療決定」(AD)?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陳奐如 2022-10-25

 

    在臺灣的法規條例中,安寧緩和醫療所指的是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生理、心理痛苦,所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目的在增進其生活品質。然而安寧與緩和治療若細分是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治療方式,國內外部分醫療機構甚至會將他們分為兩個專科,正確的認識兩者的不同,能更準確地為自己,或是協助家人,尋求到需要的醫療幫助。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首先以緩和療護與安寧療護的定義來看,兩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旨在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包含照顧病人與照顧者的身心問題,針對病人的症狀給予支持性醫療。支持性醫療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醫療的優先條件不同,舉例來說,脊椎滑脫嚴重的病人醫師會建議做手術,手術後給予止痛藥,並建議在傷口復原後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這一過程中,手術是最為積極的治癒性治療,目的在於根本上的治癒這個疾病;止痛藥就是最常見的緩和治療,針對疼痛這一症狀進行壓制,讓生活更舒適。復健若是旨在舒緩疼痛便也是緩和治療的一部分,有部分疾病是可以透過復健治癒的,那就屬於治癒性治療。可見選擇針對症狀的治療並非放棄尋求根本上的治癒,兩者是可以並行的。只是在癌症這種重大疾病亦或是帕金森氏症這種退化性不可逆疾病面前,行至末期若再強求治癒,除收效甚微之外,犧牲的也是患者的生活品質,於是在更重視生命尊嚴的現今社會,安寧與緩和的醫療需求也應運而生。

 

    若再細分,便能看出安寧與緩和的差異,依照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分類可以如此解讀 :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江宜玲Reina 2022-10-17

DSC_4462.jpg

圖片資料:攝影師Zen Hsiao

 

人生舞台上的打光燈緩緩熄滅,眼前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途,由於未知,大多數人對於「死亡」心存恐懼,而身染重病的患者更是如此,除了背負身體的劇痛,還要擔憂被親人拋棄而產生的孤單與無助,不只患者身心俱疲,其家人也需負擔龐大的醫療金錢壓力以及親屬隨時離世的焦慮,甚至雙方互相影響而產生更加巨大的憂鬱氛圍,因此在西元1967年,英國的醫療界為臨終病人設立了「Hospice」,一個患者在人生旅途中身心靈受折磨時的「加油站」,也就是現今的安寧病院。

 

安寧不等於等死,學習從容面對死亡

在傳統觀念中,進入安寧病房便是被宣告等死,甚至有了安樂死等同於安寧療護的誤解,其實安寧療護的對象不單單是癌末患者,同時包含非癌症末期的患者,例如漸凍人、失智症末期、心臟衰竭末期、肝硬化末期、腎衰竭末期停止洗腎的病患等,都有申請安寧療程的案例,而安寧照護不只有效控制疼痛和減少患者不適症狀,更提供病患本人與家人心靈層面的照顧與心理調適,讓患者感受到安慰與力量,不再是單純的「等死」,更能積極地揮灑生命。至於心理層面,家人與患者又該如何進行調適呢?

 

當面對親人即將死亡,家人該怎麼做? 

每次的緊急救護都是離死亡更進一步,每個人面對摯愛都會有不捨、想緊抓不放的心態出現,看著親人因病痛而痛苦,家人都會感到不捨與心痛,加上無能為力之狀況,在親人去世後較容易產生自責、愧疚等負面情緒,進而引發憂鬱。安寧照護的目的便是傳輸正確面對死亡的觀念,協助親屬調整當下與事後的心態,避免發生親屬沈浸於過度悲痛的狀態,因此作為安寧療護對象的家人,對病患最好的方式是陪伴與鼓勵,並適當抒發情緒,珍惜每一天的時光、與親人一同走完人生最後一哩道路。

 

當面對自己即將死亡,患者該怎麼做?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陳奐如 2022-10-06

安寧_02奐.jpg

圖片資料:unsplash

 

「可是奶奶,醫生說了妳不能吃這個!」這句話是不是有那麼一點耳熟?生病的長輩似乎特別難伺候,健康的餐食不願意吃,總是想吃不適宜的食物,哪怕被醫生再三叮囑要做鹽分控制,還是嫌這個太淡那個太清,不想吃、沒食慾。如果問他那你想吃什麼,答案總是那些「不能吃」的食物,若不給她脾氣就倔起來寧願不吃,長此以往反而導致營養不足,家屬除了生氣外就只剩下滿滿的無力。

 

當生命走向末期,病痛與治療的折磨是讓他們失去食慾的主因,一些中樞神經的退化性疾病讓長輩失去了味覺,清淡的食物味同嚼蠟;化療產生的嘴破更是讓每一次的進食成為折磨;更不要提吞嚥困難、噁心感等等,伴隨著他們日常的副作用。這時候再拿著營養的旗號,去要求他們忍受不適,吃不愛吃的東西,自然是有困難的。

 

我的母親曾經是一位護理師,有一天晚上病房的一位奶奶與巡房的小護士產生了衝突,護理長趕到現場一問才知道,原來奶奶因為身體情況不適宜喝牛奶,家屬知道後就把奶奶每天都要喝的冰牛奶倒掉了。到了晚上,沒有牛奶喝的奶奶就怎麼也不肯睡覺,負責的小護士也不敢提供牛奶,護理長聽完後請我母親去買了一杯牛奶,哄奶奶入睡。事情結束後護理長告訴這位新來的小護士: 「你知道為什麼醫生會說不能喝冰牛奶嗎?」小護士回答: 「因為依照奶奶的情況喝冰牛奶容易造成脹氣腹瀉。」護理長點了點頭,又說:「這個奶奶今年78歲了,從她年輕的時候開始,每天晚上她都要喝一杯冰牛奶才能入睡,這麼多年下來,你覺得如果牛奶會造成她脹氣腹瀉,她還會堅持喝嗎?」小護士愣了愣,「退一步來說,你覺得你今天不給她喝,明天不給她喝,她還能夠好好休息,保持好的心情面對病痛嗎?」

安寧_01奐.jpg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Paula Pan 2022-10-13DSC_4460.jpg

 

圖片資料:攝影師 Zen Hsiao

如果可以選擇死亡方式,相信多數人都希望在最後的人生階段是內心平靜、沒有痛苦及遺憾的自然善終

 

選擇「安寧療護」不是放棄、更不是安樂死          

當面臨病症末期,患者和家屬日日承受旁人難以想像的身心折磨與壓力時,究竟該繼續效果有限的療程,還是考慮另一條路,讓安樂死與安寧療護議題近年來備受討論。

 

仍有不少人不清楚「安樂死」與「安寧」之間的差異,簡單來說,安樂死是在病人自然的生命終點前,透過藥物主動提前結束生命,目前在台灣未合法化;而安寧療護的初衷則是停止侵入性的治療,如化療、洗腎、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徵象等,改以「緩和症狀」的醫療方式減輕症狀,讓末期病人能平靜、安心地走向人生終點,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選擇和歷程!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