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Graey 2022-12-21

pexels-kindel-media-8172278.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網

當我們步入老年,除了感覺體力大不如前、反應速度變慢,會不會開始覺得自己總是忘東忘西、事情常常過了就忘?

因為老化造成記憶退化其實是無可避免,但長期對於「健忘就等於老化」的高度聯想,不僅反映了我們對「老了就忘」的習以為常,也顯現出藏匿於遺忘背後,常被忽略可能是失智前兆的隱憂。

 

分辨老化現象,從認識失智開始

有關失智症,我們常認為就是一種會讓人失憶的疾病,但除了記憶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包含漸進式的性格轉變、精神和行為表現異常等等,都是患病後可能衍生的症狀。

失智症的成因雖錯綜複雜,但大致可將其分成退化性與血管性,並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大宗。

初期(輕度)      >             中期(中度)            >     晚期(重度)
記憶力

記憶力開始退化,健忘次數與日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陳奐如 2022-11-21

隨著人口老化我國失智症患者數量逐年攀升,失智症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可以說是一系列症狀的聚合,有的病患可能同時患有兩種以上的失智相關疾病,患者經歷認知的喪失、記憶的衰退、肢體行動上的困難與情緒變化,更進一步可能造成抑鬱、孤僻;患者面對自己的情況有時候連訴說都是困難重重,若要解決困境多半只能靠外力輔助,此時便是對照顧著的另一項考驗。

失智.png

圖片資料: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失智人口推估

以下列舉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方法,期望提升失智者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減少問題行為,降低照顧者的壓力。

 

房間放置時鐘、日曆,並有窗戶能見晝夜變化 

失智患者多半有記憶力減退、數字認知障礙,對於時間的認知非常容易錯亂,不只是理智上對時間的認識,身理上對時間的錯亂也會導致失眠等問題,所以讓失智患者能夠隨時查看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失智後常需要定期看各種門診,非常容易造成日常生活時間安排上的雜亂與衝突,若是能有日曆輔助,患者也能分擔照顧者的時間壓力,起到提醒的作用。

老老_工作區域 1.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鐸顧問有限公司 出品

奠禮儀式是台灣傳統禮俗中較為繁複的一項,每個環節對逝者與生者都具有其特殊意涵,其中「出殯」,亦可稱為「出山」、「移靈」,在告別式後將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的過程,傳統習俗上會由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親友陪伴逝者走完人世間最後一程。

 

圖片資料: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傳統儀式中的出殯

一般喪期從遺體安置、豎靈、訃聞、入殮、告別式到選擇吉日出殯,大約為10-15天,會依據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有所延長或縮減。在出殯前的傳統宗教儀式主要分為「封釘」、「旋棺」、「家奠和公奠」、「起靈」、「發引」和「辭客」等。

  • 封釘
    「封釘」也稱「封棺」或「安釘禮」,由宗教師口唸吉祥話引領逝者家屬手執斧或槌,點釘封棺,若是父喪由叔伯為主釘,母喪則由舅父為主釘;封釘之後,宗教師會帶領家屬逆時鐘繞棺三圈進「旋棺」,表達對逝者的不捨。
  • 家奠/公奠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Paula Pan 2022/11/07

隨著安寧療護近幾年的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在罹患重病甚至面臨人生終點前,依然能夠選擇有尊嚴和平靜的方式來走過。從健保署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台使用安寧療護服務的人數約6萬3千人,相較2017年增加了2萬多人,其中「安寧病房」是最廣為人知的方式之一。

入住安寧病房所需條件

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為末期病患,目前包含5大類:

1. 癌症末期病人

2. 末期運動神經元病人

3. 經診斷為下列疾病末期狀態者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
·其他腦變質
·心臟衰竭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Graey 2022-11-25

隨著台灣單身人口漸增、現代人晚婚或不婚不生衍伸出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據內政部統計截至110年底的最新數據,臺灣獨居戶數量已達313萬,幾乎每三戶就有一戶,佔比高達34.8%。

abcd.png

圖片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無論老中青,誰都可能面臨獨居

獨居不限年齡,我們都可能會要面對,對年輕族群來說,原因可能來自就學、工作等現實因素,亦或是單身、愛好自由等個人考量,促使家中長輩需面臨老年的獨居生活。隨著子女離家,伴侶也可能因離婚或去世而分離,空巢期的父母除了擔憂自己日益衰老的健康問題,突如其來的生活改變也需要更多時間來適應,雖說子女或親友能偶爾作伴,但因為害怕成為他們的負擔而不敢打擾子女的生活,就算有再多的無奈或不便也難以表達,只能自己承受、無人分憂。

被遺忘的臨終,比獨居還要難熬

衰老的力不從心與對「孤老」的恐懼,都是年長者難以言說的感傷,身邊的朋友也隨著年齡增長一個個離去,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無人可以分擔,更常是造成老年憂鬱或失智的原因。而比起獨居,「孤獨老死」和「被人遺忘」才是人們畏懼一個人住的主因。我們常能在相關報導看到蝸居在簡陋居所、疾病纏身的獨居長輩,因為各種原因少了家人陪伴,年邁的他們是那樣的孤立無援,面對什麼也留不住的感嘆,只能無力掙扎,也無從抵抗,就像是被社會落下、徹底遺忘一樣,只能看著時光日復一日,沈淪於孑然一身的絕望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unsplash_工作區域 1.png

圖片資料: 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Graey 2022-11-25

james-hose-jr-6D58t6uZT5M-unsplash.jpg

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台灣在老人照護與長照人力的供不應求,已成為當下社會相當重要的議題。根據衛福部針對戶口普查的高推估結果,台灣從2017年到未來的2026年間,有長照需求的人數將從原本的73萬攀升至100萬,其中65歲以上人口的佔比更是逐年攀升。

因應人口結構改變,順應而生的「老老照顧」現象,不但成為社會現況的縮影,也反應出不容忽視的家庭問題。

1051219長照-01.jpg

圖片資料:衛生福利部

生命老去的重量,是誰會一肩扛起?

當家有長輩因病或意外導致生活出現困難、需仰賴他人協助,但家庭的照護人力只剩下老年人口時,便會衍生出「老老照顧」的現象。其中,照護對象不僅限於老夫老妻間的互相照應,也包含子女、同居人或媳婦等年邁親屬間的照護關係。

考量家庭組成與家人關係的不同,造成老老照顧的原因繁多複雜,可能包含家屬不願麻煩他人、不知從何求助而攬下的責任,也可能來自人力或金錢的資源缺乏、導致家人間迫於無奈卻也別無選擇,老老照顧不僅是你我都可能要面臨到的情況,同時也體現了家庭羈絆可能附加的潛在責任。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 Graey 2022/ 11/ 25

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在以禮為大的社會,禮俗可說是無形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面對至關重要的喪葬禮俗,自然也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

一般喪禮出殯時,常見家屬會幫往生者撐黑傘、捧骨灰及捧神主牌的畫面,看似「理所當然」的傳統,卻少有人探究背後原因。

 

為何喪禮都撐黑傘?撐傘習俗又從何而來?

根據徐福全教授相關研究,撐黑傘原是來自漢人堅信死後「不踏清朝地,不見清朝天」的想法,因此便有用黑傘替牌位或骨灰遮蔽陽光之舉。隨著後來廣為流傳,則又有「不替亡魂撐傘遮陽,會導致魂飛魄散」之說,久而久之「撐黑傘」成為習俗,無論是喪禮或掃墓都能見其蹤跡。

 

雖然「撐黑傘」已是不變的傳統,許多人也對此深信不疑;但考量時空背景的不同,加上有人認為亡魂頭七天後便會離去,甚至不存在骨灰或牌位之中,綜合不同論點也讓人反思,「撐黑傘」是否已流於形式,重要性也不比從前。到了現今社會,隨著每個家庭習慣不同而有所變化,若有家庭選擇不撐黑傘,禮俗上也不會有所強求與限制。

黑傘_unsplash.jpg

圖片資料:unsplash免費圖庫資料網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L.C.Chang /Pin-Hsuan Liu 2022-10-26

你是否曾想過預約死亡前的人生?人生的旅程,無常即是日常。臺灣在民國 99 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保障末期病人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離開,又在民國 108 年,通過全亞洲第一部以病人自主權為名的專法,也就是「病人自主權利法」,讓民眾在還有能力做出選擇時,預定人生的終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為尊重病人之醫療意願及選擇而設,但兩者其實有很多的不同,就讓我們好好來認識這兩條法規的差異。

 

一、臨床條件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保障民眾對於病情、醫療選項之成效與風險有知情的權利,若民眾在未來碰到以下情況時,醫療人員將會執行民眾所做的預立醫療決定:

  • 末期病人
  • 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
  • 永久植物人狀態
  • 極重度失智
  •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

pexels-vidal-balielo-jr-3376799.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資料網

而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相比,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涵蓋範圍較小,它僅有保障「末期病人」可以立意願書,來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或作維生醫療抉擇,安寧緩和醫療指的是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而維生醫療則包含心肺復甦、機械式維生系統、抗生素等等延長病人生命之必要醫療措施。

 

二、法律保障程序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 陳奐如 2022-10-25

pexels-joão-jesus-808967.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網

      隨著醫療的發展,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面對疾病也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隨之而來的是長期照護的挑戰。現行的長照2.0與身心障礙福利制度都有提供相關的補助,除此以外要給被照顧者提供適合的環境,有一些規劃上的細節仍需要照顧者自己花心思去注意,而針對長照的居家環境,有下列六點需注意。

1/轉角與起臥處加裝扶手

    當退化開始出現,最明顯的就是肌肉無力、平衡感變差,這時起身會變得辛苦,所有基礎的日常都變得困難,特別是在地板容易濕滑的浴室,使用馬桶、沖澡時都會需要扶手支撐身體,最好在馬桶兩側和牆面都加裝。

    而最常被忽略的地方是轉角處,經動作障礙專科醫師統計發現,其實最容易跌倒的時候不是上下樓梯,也不是長時間行走,而是轉彎的時候。很多長輩在轉彎時會忽然喪失平衡,這時候如果沒有扶手很容易就會跌倒。轉彎處指的是有需要身體做轉向移動的地方,包含一般走廊的拐角、進出的門口等等,通常進出房間後都會有轉彎的需要,加上推拉門施力的時候身體會向側邊移動,更容易導致跌倒

pexels-curtis-adams-3935314.jpg

圖片資料:Pexels免費圖庫網

2/安裝呼叫鈴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Paula Pan 2022/ 11/3

 

「葬禮」是逝者在這世界上最後的儀式,更是生者表達對已故親友的情感依託,甚至是代為完成人生最後心願的重要歷程。

 

輕輕地我走了 走入天地間 - 「環保自然葬」的方式

 

隨著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和講求簡單不失隆重的葬禮趨勢,訴求土地循環利用以及回歸自然概念的「環保自然葬」成為近年來的新選擇。環保自然葬是指「當人死亡後,以火化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但不做永久設施、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不造墳、不記亡者姓名」,又被稱作綠色殯葬或是多元自然葬,目前有以下四種實行方式:

 

公墓內

文章標籤

新旅程Newjour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